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摆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帮助下,我市养老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做为财政部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要高度重视,统筹应对,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实施。
一、我市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7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7%,与全省13.3%、全国13.73%的比例基本持平。截至2013年底,我市常住人口243.28万人,60岁以上老人38.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6%,较2010年六普增加6.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由六普的13.7%增加到2013年的15.6%,依据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市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每年3%的增幅,预计到2015年我市老年人口将达36.8万人,人口老龄化形势进一步加剧。
我市的为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较为滞后,在过去的几年里,政府主要依托省民生工程的实施,开展了以农村敬老院建设为主的农村为老服务机构建设,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城区的为老服务力量还相当薄弱,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市拥有养老床位8000多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3张,但布局极不均衡,主要是以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为载体的农村敬老院,经过7年的民生工程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我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共有62所,拥有床位7728张。分布在城区的养老床位1200余张,除一所公办民营老年公寓,拥有的床位200张外,其他均为民办老年公寓,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批准成立的民办老年公寓有4所,拥有床位390张,另外还有一些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仅作为备案形式的民办老年公寓15家。拥有床位600张。
2012年,为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需求,在省财政、民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开始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分别在田家庵、潘集、毛集、凤台建设5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013年全市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增加到40个。
二、近年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
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让老年人安享晚年,事关国计民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实际、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适应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着力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工作。市政府于2011年6月成立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卫生、工商、税务、体育、司法、金融、保险等部门和老龄办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二)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2年10月,根据国家、省有关精神和《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经市政府同意,制定印发了《淮南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淮府办[2012]112号),从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强老年家庭建设、改善老年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社会管理水平、做好老龄科学研究等九个方面进行了任务部署。
(三)印发养老服务建设实施意见。2012年11月,淮南市人民政府出台印发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府[2012]120号),提出了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七项主要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四)出台养老服务建设实施办法。根据《淮南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市民政局与财政局联合出台了《淮南市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淮民[2013]22号),对养老机构建设补助资金进行了明细规定。
(五)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2013年,在全市各县区建立起4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其功能包括日间托老服务、休闲娱乐、图书学习、保健康复等。按照规划,截止到2015年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届时,社区养老服务将更加完善,老年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与提升。
(六)启动公办养老公寓建设。按照《安徽省人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皖政[2011]20号),“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新建、改扩建、购置等方式,整合现有医院、学校、培训中心等资源,市级和各县(区)要分别建成一所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提高全市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对照文件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拟在市社会福利保障区新建一所市级公办老年公寓,规划500张床位,建筑面积21250平方米,预计总投资8500万元,市发改委已对该项目进行立项批复。
(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建设,是促进社会养老服务整体发展的重大举措。市财政一方面在预算中安排资金对民办老年公寓按床位数进行补助,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我市民办老年公寓的资金补助。
三、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市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资金的投入也有所加大,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着一些与形势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
一是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建设任务艰巨。目前我市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25张,与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40张的要求差距很大。且现有床位中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床位占85%,并且对入住对象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使有资格入住的不愿住,其他人住不进去,床位利用率低。
二是养老服务与需求矛盾较大。我市绝大多数养老服务机构只有生活照料,能够提供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十分缺乏;在养老模式上也基本局限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形式灵活的为老服务模式基本没有开展。
三是养老优惠政策尚未有效落实,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府[2012]120号)中提出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扶持政策,如规划建设、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基本上没有落实到实处。
四是专业人才缺乏,服务水平较低。医疗、护理和专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养老服务人员总体待遇偏低、素质不高,持证上岗、人才培训和职业准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
五是民间资本运营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存在良莠不齐、发展缓慢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管理和服务不规范,投资大、见效慢,制约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问题,政府要支持和引导为老服务事业的开展和发展,财政部门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的投入。针对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发挥政府职能,统筹多种政策资源。市政府要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和区域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统筹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统筹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要发挥好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全面贯彻落实规划建设、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形成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供财力保障。到2015年,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40张以上的养老床位,我市应拥有养老床位数14720张以上,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同时,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50%以上农村社区。要完成这个预期目标,任务十分繁重,资金需求十分巨大。为此,除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应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各级预算内投资的支持,要加大福彩公益金支持力度外,政府必须加大财力投入,在预算经费中给予政策倾斜。另外,还要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事业中来。
(三)财政资金引导,支持多方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为老服务事业。我市已经建立了对社会办为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的补贴机制,还要建立更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社会投入为主体、以福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筹资和投入机制;建立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建立政府补贴、贷款担保、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民间资本激励机制。
(四)创新观念,拓展为老服务模式。一是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平台。在全市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利用现代发达的通信网络,拓展服务功能,开展搭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平台的工作,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二是推广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新模式。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生活、行动困难老人定量提供免费的服务。三是加大服务人才的培训。在就业资金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开设养老服务培训项目和资格鉴定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大力推进养老服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养老机构院长资质培训制度和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四是完成农村五保供养机构的成功升级。我市目前有62所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拥有床位6808张,还有部分床位闲置。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需求的同时,可适当兼顾其他有养老服务需求社会老人,对条件较好,管理较完善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可先行升级转型为农村为老服务中心。
|